韩雨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这为我们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科学内涵
文脉的绵延不绝、文化的繁荣兴盛,关键在于适应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造,这正是中华文脉数千年赓续的重要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转化创新方式,不断拓宽转化创新路径,使中华文脉赓续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赓续中华文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赓续中华文脉,是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目标指向,秉持科学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和转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从而挖掘、提炼、阐发、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重在从“继往”维度延续中华文脉。
赓续中华文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是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目标指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重在从“开来”维度延续中华文脉。
二、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价值意义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体现出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充分尊重,体现着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才能更好地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
为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奠定坚实基础。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有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支撑方能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植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通过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二个结合”中实现激活与再造,从而更好地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增强全国人民文化自信,更好地维护文化安全。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激发强劲动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并非二元对立或割裂关系,相反,后者能够赋予前者以坚实的历史底蕴支撑。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其焕发出生机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精神基因。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滋养作为重要支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有利于为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源泉,筑牢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
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从而赓续中华文脉,守住民族之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纵深推进“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在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信念、抚慰心灵、滋养灵魂,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创新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将全社会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时,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以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资源。要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制度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常态化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SGH24Y21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