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理论学习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2024-10-28 09:39:48    来源:西藏日报    阅读量: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培养合格的新型劳动者是高校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校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充分发挥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创新的引导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含量的提升和知识创新的驱动。它涵盖了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知识转化、高度的智能化水平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框架下,科技人才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更是创新的实践者,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探索与突破,直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科技人才作为这一领域的主力军,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推动科学理论的更新和技术的创新,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各行各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善。

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效的知识转化。科技人才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他们通过教育、科研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传播到社会,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化凸显了科技人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关键作用。科技人才在这些新兴领域中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新质生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共生。科技人才在科研活动中应积极探寻绿色、低碳、循环的解决方案,以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就要深刻认识到科技人才在培育新经济形态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他们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们对提升经济质量、增进社会福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科技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要承担起科技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

培养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内在意涵。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是科技人才孕育和成长的摇篮,承担着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应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培养方案,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注重理工科与人文社科的融合,培养具备广阔视野和复合能力的科技人才。

高校要瞄准战略性产业,改造或新建一批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专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高校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造或新建一批与之相关的专业,不断完善教育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培养一批战略性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科技人才。

高校要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积极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共同构建科技人才培养的多元主体。要以质量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创新生态,发挥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内生需要,推动高校产学研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间的协同合作范式。以成果为导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营造科研人员自主研究的宽松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优化转化流程并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确保科研投入产生实际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高校要抓好基础研究、实践教学、机制构建、合作交流以及评价体系等关键环节。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教育体系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

高校要强化基础研究,发挥基础研究“总源头”“总开关”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校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敢于创新,为科技人才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强化实践对于人才培育的基础作用。科技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检验培养质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完善学生实习实践体系,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高校要构建灵活的培养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强化科技与人文的协同互动,培养具备多元化技能和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支持。

高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高水平教育开放程度。鼓励科技人才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教学和科研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高校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发展与激励力度。坚持“破”“立”结合,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创新贡献评价,鼓励标志性成果产出。坚持贡献导向和分类评价结合。建立高效的“校、院、企”互通人才交流通道,实现知识、技术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完善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仓拉

推荐阅读>>

去西藏还需要理由吗?康辉、陈坤、王星越、朱迅众星说……

听听#隋文静 #去西藏的100个理由

《日光之城》点燃西藏文旅热

西藏鱼类科普教育基地墙绘项目圆满竣工

主办:中共那曲市委员会宣传部
(C)2005—2020那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技术支持:西藏传媒集团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藏B2-4-20120003    
nqxww.cn备案号
:藏ICP备2021000324号-1     xznqnews.com备案号:藏ICP备2021000324号-2
那曲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896-3335415|举报邮箱:xznqjub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