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理论学习
强化“六力” 推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1-04 10:43:06    来源:西藏日报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为我们做好西藏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西藏教育的思政引领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线。唯有牢牢把握这一主线,方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增进“五个认同”。要深入挖掘西藏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小组研讨等方式,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引导学生深刻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全面实施青少年筑基铸魂工程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7+7”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七所高校牵头对接七个地市,全面推动西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工作,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要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要积极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性和亲和力,要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势学科为保障,强化西藏教育的人才竞争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是利器,是推动教育强国的核心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势学科,正是磨砺利器的有效方法。一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大潮,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凝练和升华,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标杆和灯塔。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家精神对教师成长的重大意义,组织教师参与教育家精神主题学习、研讨、座谈,感悟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要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师德师风教育的必修课、常修课,实施高海拔边境艰苦地区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乡镇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把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促进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与价值引领深度契合。二是打造优势学科,培育专业特色,紧扣高原特点、西藏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要紧密结合长远发展规划,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西藏自然资源独特、生态环境多样、保护责任重大,建成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加大对生态学科的建设刻不容缓。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搭建高端科研平台,汇聚优秀师资力量,给予持续政策扶持,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原生态学科。农牧业是西藏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要结合西藏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牧学科,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农牧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引进先进技术理念,提升高原农牧业研究水平,实现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共存。要深化实施人才“育、引、用、留”四大工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集中力量和资源办好区域特色学科和高原优势学科,打造优势学科和一流专业,办好工、农、医等紧缺学科专业。

以服务“三农”、乡村振兴为重点,强化西藏教育的科技支撑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西藏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必须结合前沿技术,聚拢优质科技资源,搭建实践应用平台,充分发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先导引领作用。一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精准教学和科技服务。加快数字乡村发展,提升农牧民数字化素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支撑。要建设智能化农牧业知识服务平台,利用农牧学院农林牧水专业优势,设计推送符合高原特色、西藏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满足乡村农牧专干和农牧民知识提升、技能拓展需求。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精准教学和科技服务水平,针对性地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问题集中地进行实地指导,提供解决方案。二是提升科技教育实践质量,筑牢融合发展根基。在学校教育中,要增加科技实践课程比重,建立校外农牧林渔等科技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产业生产的各环节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服务社会中,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深度合作,开展强农强牧科技项目推广,将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乡村振兴,推动科技与“三农”深度融合。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西藏教育的民生保障力。高等教育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持续动力,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公平正义。一是优化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是连接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是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关键纽带。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市场实际需求,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增设具有西藏特色产业相关专业。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育事业行稳致远。要持续实施专项教育培训行动,拓展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丰富教师育人方法、激发教师创新思维,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铸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教师。三是拓宽招生渠道,促进就业稳定。招生与就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招生质量影响就业质量,就业成果反哺招生吸引力。要积极拓展复合式招生渠道,加强高校与各地中学的合作交流,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招生推广活动。要加强就业指导帮扶,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要加强校企深层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工学结合、定向培养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以构建多元合作机制为路径,强化西藏教育的社会协同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聚焦目标任务,合力推进。西藏教育强区建设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多元合作机制,谋求教育资源深度整合、全面整合、系统整合。一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和规划,为教育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要健全教育监督监管体系,加强对各类教育机构的审批和备案管理,规范教育市场秩序,保障教育质量。要积极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的均衡分配。二是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要主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要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融入教育教学。要力所能及地设立企业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励优秀学生,帮助贫困学生。三是学校抓好落实。学校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和企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特色品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四是社会广泛支持。在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引入心理健康辅导等公益组织,举办各类科普讲座互动活动,打造多面教育体验。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培养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先进典型,引导社会舆论关注教育发展,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以讲好西藏故事为抓手,强化西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西藏故事,是提升西藏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西藏风采的有效手段。一是挖掘特色资源。要深入挖掘西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二是加强国际交流。要拓展与国际高校、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要支持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国际文化体验等活动,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创新传播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新西藏故事的传播方式,制作高质量的文化宣传片、纪录片、短视频,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成就,传播西藏教育事业奋进态势和民族团结和谐画卷。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鼓励师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文化交流,让更多国际人士了解中国西藏。

(作者娄源冰系西藏农牧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强巴央宗系西藏农牧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向巴次珍

推荐阅读>>

今年来我区民政部门累计实施 临时救助26801人(次) 发...

西藏能源项目荣获两项亚洲能源大奖

去西藏还需要理由吗?康辉、陈坤、王星越、朱迅众星说……

听听#隋文静 #去西藏的100个理由

主办:中共那曲市委员会宣传部
(C)2005—2020那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技术支持:西藏传媒集团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藏B2-4-20120003    
nqxww.cn备案号
:藏ICP备2021000324号-1     xznqnews.com备案号:藏ICP备2021000324号-2
那曲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896-3335415|举报邮箱:xznqjubao@sina.com